思考的过程
一个人在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时,基本的顺序是这样的:
- 先天运动型判断:非条件反射行为。比如哺乳动物的吮吸动作,不需要任何学习或尝试。
- 后天习惯型判断:条件反射行为,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,自然的会产生一些反应方法,比如听到讨厌的人说话就会想骂他。
- 感性判断:喜欢、不喜欢?其实也是一种习惯,但适用范围更广,比如第一次看到熊猫的人,可能认为熊猫长着熊的体格,会像熊一样容易主动攻击人类。
- 理性判断:应该怎样处理比较有利?进入这个思维阶段的人,可以处理很多自己感性上不愿处理事情。
以一个突然摔倒的人为例,解释一下上面四个步骤:第一步,当一个人突然被跌倒,他必然会立刻打开双手尝试重新获得平衡,在这个环节,神经在头脑之前发挥了作用;第二步,如果这个人是经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,他会尝试扭动身体避免后脑着地,而很少做运动的人未必会这样做(常做运动的人经常需要面对突然摔倒之类的情况,他会熟悉如何保护自己);第三步,假设正在摔倒的过程中,他突然抓到一根黏糊糊的绳子,刚一抓到的一瞬间他可能立刻会松开,因为黏糊糊的触感让他不喜欢,那可能是一个危险的或肮脏的东西;第四部,还在继续摔倒的人,可能会立刻再次伸手强迫自己去抓那根绳子,也可能继续努力调整落地的姿势,这要取决于他认为刚才的黏糊糊的触感到底是无法接受,还是已经无法拯救他。
以上的整个过程,可能只有半秒钟,在以上的例子里,理性判断的典型性不强。
然而在生活中一些节奏并不快的实践中,有些人可能也会不经过感性、理性的思考,就直接做出了反应。习惯于这样做出生活决定的人,会大家会感觉这个人很天真。这类人通常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,以及在生活交际中处于依附地位的人,他们较少需要通过思考来做出判断,
生活经验会帮助人们更多地动用感性判断;教育,会使得人们习惯于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决定;然而是否动用这两个环节,则需要个人习惯于进行思考才行。